不同类型新型肥料对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目的]新型肥料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不同类型新型肥料的适宜施肥方法,以实现南方早稻和晚稻同步达到高产高效.[方法]连续2年田间试验供试水稻品种为'隆香优华占'(早稻)和'陵两优7717'(晚稻),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其余处理施氮肥总量均为N 189 kg/hm2,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肥料类型,包括复混肥(CK1)、稳定性肥(T1)、两种木质素缓释肥(T2、T3)、生根型缓释肥(T4)、有机硅水溶缓释肥(T5)、控释肥(T6),共6种肥料.副区为5个施用方法处理,依次为基肥:分蘖肥:保花肥:促花肥为4:2:2:2;基肥:保花肥为6.5:3.5;基肥:保花肥为5.5:4.5;基肥:保花肥为7:3;基肥:保花肥为6:4.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新型肥料对土壤肥力(内梅罗指数法)、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两年双季稻对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升作用以T3(基肥:保花肥为5.5:4.5)最大,其次为T2(基肥:保花肥为5.5:4.5)和T5(基肥:保花肥为6.5:3.5)处理.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评价结果与土壤的实际生产力基本一致,较高的土壤肥力能够表征作物的高产.产量分析表明,早稻穗粒数和晚稻结实率与相应的水稻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因此,早晚稻的高产栽培策略应在保持适宜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2017和2018年度各施肥处理产量均高于CK处理,其中T3处理水稻年产量高达16.69和16.67 t/hm2,与CK比,产量分别提高了26.05%和27.15%;同时促进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提升,IFI指数从施肥前的1.68(Ⅱ级)升至1.97(Ⅰ级).与CK1相比,2018年T3处理水稻年产量提高9.23%,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37.36%(P<0.0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8.28%(P<0.01),经济效益增加51.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木质素缓释肥(基肥:保花肥为5.5:4.5)可促进水稻获得高产和高收益,并且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氮肥利用率,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双季稻、新型肥料、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内梅罗指数法、氮肥利用率、经济效益
26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
2020-06-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65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