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喷施烯效唑的适宜氮水平研究
【目的】为获得甘薯最佳氮肥和烯效唑配施用量,比较了6个施氮水平下甘薯的干物质积累量(DMA)、蔓薯比(T/R)、各器官氮素含量、甘薯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烯效唑贡献率(UCR)的差异。探讨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叶面喷施烯效唑与济薯22生长及产量的关系。【方法】在山东平阴安城乡小官村开展甘薯氮肥田间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6个施氮量处理:0(N0)、45 kg/hm2(N1)、90 kg/hm2(N2)、135 kg/hm2(N3)、180 kg/hm2(N4)、270 kg/hm2(N5);每个水平设置喷施烯效唑(N-U)和不喷施两个处理,烯效唑喷施浓度为25 mg/L。在移栽后85天、110天和收获期,调查了甘薯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结果】1)增施氮肥可明显增加甘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DMA)。喷施烯效唑施氮处理间,除 N1-U外,DMA无明显差异,N3-U、N4-U和 N5-U地上部 DMA相对于氮处理显著降低,说明烯效唑喷施抑制了地上部分徒长;当施氮量大于90 kg/hm2时,氮处理与 N-U处理甘薯地下部 DMA均明显降低,但 N-U处理地下部 DMA均高于氮处理,其中 N1-U和 N2-U与相对应N处理差异显著。2)三个生育期的蔓薯比(T/R),N-U处理的值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说明烯效唑可起到抑制地上部生长或促进地下部生长的作用。3)喷施烯效唑提高了85天和110天甘薯蔓的氮含量,但对收获期影响不大;同一生育期内,氮处理与 N-U处理块根氮含量曲线在90 kg/hm2附近出现交点,并随着生育期发展慢慢前移,表示可提高块根氮含量的最小施肥量为90 kg/hm2。4)氮处理中产量最高为 N1处理(N 45 kg/hm2),N-U处理中产量最高为 N2(N 90 kg/hm2);当施氮量大于90 kg/hm2时,氮处理与 N-U处理产量均显著降低;在同一氮水平下,喷施烯效唑可显著提高 CK-U与 N0-U的产量。5)氮处理中,氮肥贡献率(FCR)和农学效率(AE)随施氮量呈“V”型变化,N1最高;喷施烯效唑使 N2-U处理的 FCR、AE上升,其他处理均下降;偏生产力(PFP)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喷施烯效唑可使 N-U处理 PFP值上升;烯效唑对产量的贡献顺序为 N2> N0> CK > N4> N3> N5>N1。【结论】氮肥施用量是影响甘薯产量的关键因素,本试验条件下,氮处理甘薯的最佳氮肥用量为45 kg/hm2, N-U处理甘薯的最佳氮肥用量为90 kg/hm2,喷施烯效唑可提高甘薯产量,使地上、地下部协调生长。
甘薯、烯效唑、干物质积累量、产量
22
S531;S482.8(薯类作物)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北方区栽培CARS-11-B-1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4QNM56资助。
2016-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433-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