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目的]高量化肥投入不仅不能使作物产量进一步增加,相反还会造成肥料资源的浪费并威胁到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导致肥料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等不断降低.为了明确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区,密度为副区,设4个施氮水平(N0、135、180和225 kg/hm2,以N0、N135、N180和N225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l04、33 × 104、39×104 hole/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氮收获指数等指标.[结果]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增加移栽密度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的有效穗数、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在高施氮量下,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吸收利用率(REN)、氮素偏生产力(PFPN)、氮素生理利用率(PEN)、氮素内在养分效率(IE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降低;氮素农学效率(AEN)则是先升高后降低,而产量并未增加.与其它处理组合相比,施氮量为180 kg/hm2和39×104 hole/hm2密度的组合产量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9823.0和11354.7 kg/hm2,此时早稻和晚稻的氮素吸收率分别为42.4%和47.5%.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产量则不再增加,但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合理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氮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建议在江西双季稻栽培中采用施氮量为N 180 kg/hm2,栽培密度39×104 hole/hm2的组合.
水稻、氮肥用量、移栽密度、产量、氮肥利用率
21
S511.4+2.062(禾谷类作物)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01-31;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1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127405
2015-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763-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