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430/j.cnki.jpgr.20200617001
茶陵野生稻种子休眠性QTL定位
我国南方地区水稻(Oryza sativaL.)在成熟收获季节常遇连续高温多雨天气,易出现穗发芽现象,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品质、稻谷贮藏和稻种质量.种子适度的休眠性可避开不良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避免或减轻穗发芽危害.因此,开展水稻种子休眠性遗传机制研究,对培育抗穗发芽水稻品种,保障我国水稻生产与种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和轮回亲本,茶陵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为供体亲本构建的高代回交渗入系群体为材料,进行种子休眠性鉴定,获得5个表现较强休眠性的单株,发芽率为10.0%~36.5%,而对照及轮回亲本93-11发芽率为89.5%.5个强休眠单株自交后的株系平均发芽率为3.1%~l7.4%,进一步利用其中3个株系的强休眠后代单株,分别与93-11杂交构建F2群体,通过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方法,结合56 K全基因组SNP芯片数据,共检测到8个QTL,分别位于水稻第3、5、6、10号染色体上.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种子休眠性QTL以及培育抗穗发芽水稻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茶陵野生稻、种子休眠性、SNP芯片、QTL
2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
2020-12-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52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