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野板栗居群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
利用荧光AFLP标记技术对来自秦巴山区的野板栗10个居群共262个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0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129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数1011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7.9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439~0.2046,总体为0.2518;Shannon信息指数的变异范围为0.1972~0.2895,总体为0.4089;甘肃地区野板栗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陕西宝鸡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AMOVA分析表明野板栗居群闻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7.51%,居群内变异占69.76%.UPGMA聚类可将供试10个居群划分为3类,聚类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板栗、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AFLP
12
P7 ;TU-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20101z0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92B03
2011-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0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