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技术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政学分析
@@ 一
(一)劳动教养法的宪法根据
问题的分析研究可有许多侧面和角度.中国的劳动教养本身就是一个"场",它复合了当代中国的多种因素.由此,它就为我们分析中国的某些问题提供了一个角度、一种方法,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中国当代史的价值作出一些判断;在权力和技术的层面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理念作另一种诠释;它也能对中国法律制度的结构、功能和价值作出不同的说明.它本身或许就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隐喻,隐秘着人、社会、生活、权力、权利等问题解释的密码.这里,我们首先把它看作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即一种没有清晰边界的、不断延展的制度."非正式"还包括这样一层意思:从起源到流变,它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复合体,无论从哪种单一的因素出发都无法对它作出精确的解释.因为它强调对某些"特定的人"的意义,所以它被看作是一种完成人的自我转换成就某种理想的特定的工具和制度;它似乎被设想为不但对人的行为而且也对人的"思想"发生效力,因而它又是一种规则体系;因为它不是因对人的某种品行的赞赏,而是为了遏制某种品行而设计的,且那些"特定的人"不管主观上愿意与否他都必须接受强加于他的这种"遏制",所以它又具有某种惩戒性;它或许还是一种"黑色"的符号和象征,它表示了被适用于这一制度的"那些人"的病态、丢脸、羞愧和耻辱.它是无声的宣告,一个人因为某种品行必须为自己的名誉、尊严付出代价."这个人被劳教过的"话语,本身就预设了他即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权力、技术、劳动教养法、当代中国、法律制度、非正式、自我转换、宪政理念、宪法根据、解释、价值、规则体系、成分构成、完成人、复合体、多侧面、当代史、隐喻、行为、效力
13
D9(法律)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64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