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学中的"解构"运动
@@ 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法学界,"解构"(deconstructing)一词已不是陌生的语汇.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策略和议事动机,"解构"的叙事进路,伴随其他学科诸如语言、哲学、文学(主要是其中的文学批评)和文化人类学的宣扬和传布,已经逐渐为中国法学学者所关注.但是,现时中国独特的政治法律语境的主旨要义,尤其是法治建设诉求的紧迫挤压,使众多中国法学同仁深感"建构性"(constructive)的理论编织和蓝图更为重要,使他(她)们对法律以及法学中的"解构"保持了高度警惕以至拒斥.在我看来,这种警惕和拒斥是可理解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是,其也的确存在着某些"误读"和误解.应该承认,"解构"具有一种"揭露"甚至"破坏"的力量.然而,这种"揭露"和"破坏"的力量,在另一方面则是再新建构的可能契机,甚至可能是重新建构的清醒补剂.在这个意义上,对"解构性"的法学叙事进行较为细致的学理分析和谱系追踪,是必要的.
方法学、解构性、国法学、中国、重新建构、文化人类学、政治法律、学理分析、叙事、文学批评、其他学科、方法策略、法治建设、法学学者、建构性、法学界、追踪、哲学、语言、语境
13
D9(法律)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4页
53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