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0412-0914.2005.06.003
螺旋毛壳ND35 β-1,3-葡聚糖酶的诱导、性质及其抑菌作用
以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细胞壁为诱导物,模拟毛壳菌自然的重寄生过程,研究了内生真菌螺旋毛壳(Chaetomiumspirale)ND35 β-1,3-葡聚糖酶的产酶条件、性质,尤其是不同碳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真菌细胞壁及几丁质和昆布多糖,均可诱导产生β-1,3-葡聚糖酶,而作为分解代谢产物的葡萄糖则抑制产酶.经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及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并通过SDS-PAGE鉴定,纯化了一种分子量约为73 kDa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GLUC73.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在40℃以下较稳定;最适pH值为5.5,在pH 5~9范围内均很稳定;酶活性受Hg2+、Fe3+、Zn2+、Mg2+等金属离子不同程度的抑制,Mn2+和Co2+对酶有激活作用;以昆布多糖为底物时,该酶的米氏常数Km为0.412 mg·mL-1,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3.876 U·mL-1.粗酶液同时具有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离体抑菌试验表明,对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对β-1,3-葡聚糖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和超微结构观察,间接证明了β-1,3-葡聚糖酶在螺旋毛壳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
螺旋毛壳菌ND35、β-1、3-葡聚糖酶、酶学性质、抑菌作用
35
S476.1(各种防治方法)
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30100143
2007-03-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9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