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其化学防治技术
近年来,棉铃虫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重度发生,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为有效防治棉铃虫,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本研究调查了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介绍了两种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并测定了两种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河西地区1年可发生3代.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 cm土层中,占总越冬蛹量的55.56%,2016年玉米连作田平均蛹量200.10头/667m2.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为5月中下旬,1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7月下旬,2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8月中旬.棉铃虫成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产卵习性不同,玉米雌穗吐丝后87.86%0的卵着落在花丝上.29℃下,棉铃虫卵期4.53 d,幼虫平均历期24.60 d,蛹期9.93d,成虫寿命为10.07 d,完成一个世代需49.13 d.田间防治效果显示,高架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无人机喷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效果较Bt高,且速效性好.综上所述,河西地区棉铃虫越冬基数大,以2代棉铃虫为害最重,玉米吐丝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喷雾防治时可优先选用高架喷雾方式.
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生物防治、施药器械
44
S435.79(病虫害及其防治)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604NKCA063
2018-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