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529-1542.2009.05.017
湖北麦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分析
对湖北省不同年度(2001、2003年和2007年)、同一年度(2007年)不同生态区间的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2、V4b、V13、V20、V21、V2+MLD、V2+6、V4+8和V4b+Mfi在测定的3个年度中毒性频率均低于25%,而V1、V3b、V3c、V3d、V3e、V5、V8、V17和V19 3个年度的毒性频率均高于50%;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年度之间和生态区之间均基本相似,但个别毒性基因年度及生态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V3a、V3b、V3c、V3e、V5、V6、V7、V8和V20在十堰以及武昌2个生态区毒性频率年度间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V4b、V5(MLi)、V13、V21、V5+6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2007年仅在十堰生态区检测到V2+Mld和V2+6菌株.
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频率、比较
35
S435.121.46(病虫害及其防治)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8A05;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15;湖北省农科院创新项目2007-620-003-03
2009-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