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724/SP.J.1006.2022.14145

不同太子参品种对连作胁迫差异响应及种内间作效应分析

引用
探索药用植物环境友好型的连作障碍消减技术是促进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8个引自我国不同道地产区的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态性,以明确供试品种的遗传差异.2017—2019年,以上述鉴定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同来源8个太子参品种为供试材料,应用高效气相色谱(HPLC)、高通量测序(HTS)、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作物生理学等研究方法,探索其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要产区的环境适应性及其对连作栽培的响应.在此基础上,选用其中有代表性的2个主栽品种进行种内间作栽培,研究种内间作对重茬太子参生长的影响及其根际微生态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不同来源太子参品种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产区的生长表现各异.在头茬条件下,柘参1号、抗病1号和黔太子参1号产量表现最高,江苏句容和宣参1号2个品种产量表现最低.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导致苗期和收获期太子参株高降低、根长和最大根围变小、块根缩短以及地上(地下)部鲜重明显下降,最终使单一块根重减小而减产.就药用品质而言,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引起太子参主要药用成分的总多糖和环肽B含量均显著下降,而总皂苷的含量显著上升;其中,柘参2号(ZSⅡ)在这些活性成分变化上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证实,异地换种并与当地主栽品种合理间作,可以有效减轻再植病,进而提升重茬太子参的产量与品质.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产生这一间作效应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有关,即太子参种内间作栽培能显著降低尖孢镰刀菌属等病原菌,同时提高假单胞杆菌等有益菌群丰度,进而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及其功能多样性.因此,深入挖掘多品种药用植物种内间作的协同效应潜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是实现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太子参、连作障碍、种内间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48

F832.51;S565.4;R28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2-07-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2351-236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作物学报

0496-3490

11-1809/S

48

2022,48(9)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