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对江苏不同年代中粳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0N (不施氮,0N)、240 kg hm-2(中氮, MN)和360 kg hm-2(高氮, HN)3种氮肥用量处理,并观察其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品种改良逐步提高,在0N、MN和HN条件下,由20世纪50年代早期品种到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64、5.89~5.93和8.45~8.62 t hm-2。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产量表现为MN>HN>0N;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表现为HN>MN>0N。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在MN处理下具有较高群体质量指标(茎蘖成穗率、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指数、粒叶比、着粒密度、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处理下具有较高的群体质量指标。这些结果表明,早期品种对氮肥响应较现代超级稻品种敏感,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水平下具有更高的产量。群体质量的改善是品种改良增加产量以及超级稻品种在高氮水平下物质生产和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粳稻、品种改良、氮肥、产量、群体质量、超级稻
S51;S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641;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3,201203079;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16B14,2012BAD04B08,2013BAD07B0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专项JS2011资助。
2014-09-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41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