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细胞的叶绿体基粒片层堆叠不规则.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细胞被染成深蓝色,呈离散状分布,说明spl31病斑是自发形成的.光合数据显示spl31基因突变对病斑叶片正常部位细胞的光系统Ⅱ影响较小.农艺性状分析发现突变体千粒重下降、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spl31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引物ID104和ID11之间,物理距离为383 kb,并与标记ID105共分离.
水稻(Oryza sativa L.)、类病斑突变、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定位
39
R44;S3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5B02-05;重庆市攻关项目cstc2012ggC80002,cstc2010AA1019
2013-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2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