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绿洲灌区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2004-2007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5种耕作模式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TSS延缓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延长了其灌浆持续期:NTS及NTSS在冬小麦整个生长期都有最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相对生长率(RGR),较高的主茎穗平均灌浆速率和小麦籽粒充实指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最终表现为产最和WUE显著提高.与T相比较,2004-2007年NTS和NTSS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8.6%和23.8%,2005-2007年NTS、NTSS平均WUE分别提高26.8%和16.1%.因此,在沙尘暴发生频繁、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甘肃河两灌区,以免耕秸秆覆盖或免耕立茬的方式种植冬小麦是有利于小麦节水增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市茬、冬小麦产量、相对生长率、灌浆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37
S34;S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13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5B06;甘肃省教育厅项目0802-0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20106202120004;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011-05-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1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