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321/j.issn:0496-3490.2007.10.004

中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引用
以来自全国6个稻区16个省(市、自治区)及外引的128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36对SSR引物及9个表型性状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SSR标记检测结果,基于遗传距离的Neighbor-jointing聚类显示128份恢复系可分为6个类群,籼亚种(83.2%)和野败型(82.6%)大多数分布于类群1和类群2,粳亚种(81.5%)和BT型(78.6%)大部分聚在类群3,红莲型(75%)相对集中于类群1.系谱分析显示,含有IR24血缘的材料分布于4个聚类群,而明恢63及其衍生系则分布非常集中.36对SSR引物在128份恢复系中共检测出28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8.0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6190,其中籼亚种(0.5770)略高于粳亚种(0.5656),但未达显著水平.按恢保类型,BT型(0.5816)>野败型(0.5705)>红莲型(0.4989),野败型与BT型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红莲型.按不同地理来源,He呈现南方稻区大于北方稻区,以华中双单季稻稻区(0.6057)最高,与其他稻区差异极显著;其次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区(0.5326);华北单季稻稻区(0.3902)最小,与其他稻区也差异极显著.表型性状检测的标记表明,平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3980,其中籼、粳亚种分别为1.3746和1.3789,未达显著差异;不同恢保类型表现为BT型(1.4026)>野败型(1.3567)>红莲型(1.1732).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结果表现出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1*(按亚种)、0.9418(按恢保类型)和0.8835 * *(按稻区).

三系杂交稻、恢复系、遗传多样性

33

S5(农作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G1998010201;2004CB117201

2007-1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587-1594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作物学报

0496-3490

11-1809/S

33

2007,33(10)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