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0496-3490.2005.09.007
高粱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在杂交种和亲本间差异研究
DNA甲基化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用改良AFLP方法(MSAP)分析了3个高粱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总DNA 5'-CCG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和杂交种与相应亲本的甲基化差异模式.研究发现,以V4A、1383、Tx622A和晋粱5号为亲本,3个杂交组合V4A×1383、Tx622A×晋粱5号和V4A×晋粱5号,F1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即扩增的总甲基化位点数占总扩增位点数的比率分别为48.7%、47.6%和41.8%,都低于双亲.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7.7%、25.4%和28.0%,也均低于双亲值,表明杂交种比相应的亲本在形成杂合体时某些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高粱4个亲本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为51.4%~63.0%,全甲基化率为28.3%~29.1%.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双亲或亲本之一甲基化,但在F1该位点无甲基化;C型,超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高于双亲;D型,次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低于双亲.杂交种F1代DNA甲基化模式经历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以协调来源于双亲的异质基因的协同表达,使某些基因高效转录,而有些基因转录受到抑制.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由于F1代相对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经过重新调整,在其基因组中甲基化水平发生了总体变化.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
高粱、DNA甲基化、MSAP、杂种优势
31
S514(禾谷类作物)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021011
2005-1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138-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