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0496-3490.2004.06.002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
根据小麦成熟期籽粒淀粉组分的差异,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籽粒总淀粉含量相近、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存在差异的9个小麦品种分为3组:低直链淀粉组、中直链淀粉组和高直链淀粉组.研究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直/支比值)的变化动态、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及其与淀粉组分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直链淀粉组的直/支比值在花后28 d和35 d显著高于低直链淀粉组和中直链淀粉组,说明不同小麦品种直/支比值的差异是灌浆中后期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积累速率的不同所致.在灌浆期,籽粒中淀粉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较低,同时灌浆中后期,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PPase)活性较低的品种(低直链淀粉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籽粒中较高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在灌浆前期有利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而在灌浆后期,则有利于支链淀粉的积累,不利于直链淀粉的积累.
小麦、品种、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淀粉合成相关酶
30
S512(禾谷类作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70425;科技部研究示范项目2002BA516A12
2004-07-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52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