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0496-3490.2003.04.018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及其类型
克服栽培稻不同亚种间杂种F1的不育性是有效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前提.本研究选择了籼粳两亚种不同生态型的19个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它们之间杂种不育性的表现特点及遗传特性.试验按p×q设计进行,以籼稻作为母本,共配置了90个籼粳交组合.调查了各组合F1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组合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都存在显著的差异.(2)花粉育性和胚囊育性分别由不同的遗传系统所控制,两者共同决定小穗育性的高低.(3)起源于我国华南的籼稻品种比具有国际稻血缘的籼稻品种与粳稻的分化更远.(4)根据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本研究中90个籼粳交F1可分为4个类型,即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都高;小穗育性高,但花粉育性低;小穗育性低,但花粉育性高;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都低.
水稻、籼粳交杂种、小穗育性、花粉育性
29
S511(禾谷类作物)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BH-01-02-01
2003-09-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