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制度,重构利益维度,形成利益共同体.(4)在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中,要处理好多元主体的各类关系,需要在统一的管理目标下对不同利益主体责权利进行统筹协调与高效配置,建构自然保护地共治格局与多元共治体系.(5)全球自然保护治理存在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自然保护地与人居系统、自然保护目标与全球执行力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几千年积淀形成的"人与天调"的文化传统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6)针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需求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定位,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有利于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7)国家机构改革前,自然保护地存在"九龙治水"的破碎化管理问题.机构改革后有专门部门分别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日常综合管理和监督执法,实现了管理与监督的统一、规范与有序.(8)要持久做到生态保护第一,就必须普遍实现两山转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两山转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是一种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路径,也是绿色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需要用多种方式积极进行政府特许经营和品牌特许经营的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治理体系
38
G112;G642.0;D6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力拓研究基金项目
2023-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3页
83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