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生态券"核算方法与交易机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国土空间规划难以回避且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厘清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耕地占补平衡向生态占补平衡转型的制度演进逻辑,尝试构建基于"生态券"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实证.结果显示:(1)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定"生态券"提供了制度基础,"生态券"交易可弥补因国土空间规划而导致的土地发展权的损失.(2)"生态券"是区域生态用地保护量在基准年和目标年的变化量,提出以县级地方政府为交易主体、由国家年度计划管理确定交易总量、采取政府确定底价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交易机制.(3)将生态用地类型确定为林地、草地、湿地与水域四类,使用区域自然条件、GDP和人口密度校正后计算的"标准林"面积核算该区域"生态券".(4)2010-2018年,京津冀"生态券"需求量为142.02×104 hm2,主要为海淀、西青、津南、武清、昌黎等地;供应量为74.73×104 hm2,主要来自房山、赵县、兴隆、隆化、承德等地.研究结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思路和相对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区域间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券"、京津冀、空间治理
38
F205;F301.1;F06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3-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63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