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水源涵养区不同类型人工针叶林生态功能差异性评估
人工造林被认为是增加碳汇、保持水土和提高水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造林林种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通过调研土壤、气象及生态化学计量参数等对CENTURY模型进行本地化,模拟冀西北水源涵养区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落叶松(dahurian larch)、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oriental arborvitae)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l)]的生态效应,并结合文献数据评价模型拟合精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与幼龄林相比,落叶松、油松、侧柏和樟子松中龄林的土壤C、N、P总储量分别增加了3.37%、3.98%、2.84%和1.82%,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51.25%、73.62%、41.83%和94.98%.不同林种两个林龄平均蒸发量比较显示,落叶松(338.85mm)<油松(399.86mm)<侧柏(400.52mm)<樟子松(401.82mm).落叶松可以作为水源涵养区造林的优选树种.樟子松和落叶松具有较强的N、P吸收能力,建议在农业污染的下游区域推广樟子松和落叶松的种植.
生态功能、CENTURY模型、水源涵养功能、人工针叶林、养分固持
35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101001
2020-07-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348-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