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分析
基于长江中游地区50个气象台站自1960年以来的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1960-2009及1960-1984、1985-2009年3个不同时间段,分温度生长期、早稻生长期、晚稻生长期分别分析了热量、光照、降水等农业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1960-2009年,该地区温度生长期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增速分别为0.08℃/10a、0.09℃/10 a、0.07 ℃/10 a,≥10℃活动积温的平均增速为66.3 ℃/10 a,日照时数的平均减速为31.7 h/10 a,降水量的平均增速为3.7 mm/10 a.表现为温度上升、积温增加、温度生长期延长、日照时数减少、降水量微弱增加的变化特征.温度升高、积温增加可能导致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病虫害加重,日照时数减少可能影响叶片光合及产量.早稻生长期的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的增速分别为0.20 ℃/10 a、48.9 ℃/10 a,晚稻生长期分别为0.09 ℃/10 a、14.6℃/10a,早稻和晚稻生长期间日照时数的下降速率分别为18.6 h/10 a、42.7 h/10 a,降水量的增加速率分别为1.9 mm/10 a、8.7 mm/10a,表现为升温速率早稻大于晚稻,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晚稻大于早稻,降水量增加速率晚稻大于早稻.早稻期间升温和积温增加明显可能有利于早稻提前播种、选用生育期稍长的品种、提高产量潜力和产量,晚稻期间升温不明显且日照时数下降则可能不利于群体光合和产量形成,影响其产量潜力和产量.区域中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其热量、日照、降水同步增加,其他地区则表现为热量、降水增加,但日照时数下降,要充分发挥其基础条件好与气候资源丰富且同步增加等优势,发展高效规模化生产,增强稻谷生产能力.
农业气候资源、长江中游、双季稻、气候应变技术
29
S162.5(农业气象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1264;气象行业专项GYHY201206020;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专项2011BAD16B01,2012BAD04B10,2013BAD07B11;湖南省重点项目2012SK2009;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JJ5040.
2015-0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089-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