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0-0763.2004.01.002

关于技术的政治性

引用
@@ "技术的政治性"是一个歧义丛生的命题,它关涉到吩技术的社会功能乃至本质的理解.将某种技术视为更多地倾向于为某一社会群体服务而对另外的群体带来不利甚至不幸,从而体现着不同人的不同利益趋向,对技术的这种"政治性"(价值"偏向性"或非中立性),不少思想家曾加以尖锐的批判,有的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如马克思用"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来揭示工人在机器劳动中悲惨处境的社会根源;有的则指向技术本身,形成所谓技术的文化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认定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甚至"先天"地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技术哲学家F.拉普从技术过程、技术心理和技术条件三个方面指出了技术的非中立性.SST(技术的社会形成)学者也主张技术的政治特征,甚至提出建立技术政治学的主张,[1]这种主张认为,技术不是中立的,而是被群体培植的,以便保持或改变某种社会关系;[2]科学技术是被其他手段所追求的政治;[3]温纳则认为,技术一开始设计时就是有专门意图的,特定的技术设施或系统的发明、设计和组织特性提供了一种在给定的政治体系里确立权力和权威的手段.

技术的社会形成、政治性、非中立性、合理的社会制度、文化批判理论、群体、法兰克福学派、组织特性、资本主义、政治体系、政治特征、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社会关系、设计、科学技术、技术心理、技术条件、技术设施、技术过程

26

C0 ;G30

2006-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3-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自然辩证法通讯

1000-0763

11-1518/N

26

2004,26(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