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433X.2020.03.003
中缅北界跨境民族瘟疫认知与应对实践
地处南方丝绸之路中缅北界交界地的高黎贡山两侧,历史上是地方性瘟疫高发区,而具有"瘴区"、"蛊毒"与"鬼祟"等污名化标签,各跨境民族自身积累了不少关于瘟疫的地方性知识与应对经验,近现代又先后有基督教、国家政府、各种NGO组织和跨境民族学会等力量介入,进一步丰富了瘟疫认知与应对经验.系统总结跨境民族避疫、抗疫的历史与现实体系和实践经验,可以开启旨在突出瘟疫主体性、关注瘟疫社会文化意义与消弭文化偏见的瘟疫人类学研究,并推进全球化时代打破区域、民族、国界壁垒的国际性防疫抗疫新路径.
跨境民族、防疫抗疫、全球化、主体性、地方性知识、瘟疫人类学
40
C958.8(民族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督教中国化背景下的农村基督教问题研究";国家宗教事务局招标科研项目"云南跨境民族基督教中国化实践存在问题研究"
2020-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