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433X.2013.06.012
民间仪式中的国家在场--以湘西花垣县大龙洞村苗族接龙仪式为例
民间社会要复兴自己的仪式,必须运用好国家符号,通过民间仪式中国家符号的设置显现国家的“在场”;而在当代旅游经济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蓬勃展开的背景下,国家又会主动把民间仪式的管理纳入到国家事务之中。这是一个双向需要和双向运动的过程。由于国家控制力量的强大,民间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更多表现为民间社会向国家的主动靠拢,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在场时的“国家姿态”:国家是主导者、施惠者。民间社会是参与者、受惠者。传统“简单”社会仪式活动的原始平等被打破。
民间社会、民间仪式、国家在场、国家姿态、苗族、接龙仪式
K892.316(风俗习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苗族‘巴岱’信仰的历史与现状研究”2011BZJ029。
2013-1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