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067/j.cnki.1673-923x.2024.06.010
红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及生长收获效益
[目的]以中温带湿润气候区东段60年生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出最适宜的立地类型组合,并分析主导因子与立木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关系特征,为红松人工林集约化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分析林分生长状况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并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立地类型划分,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划分立地类型等级,对立地评价结果的预测值与调查实测值进行线性拟合确定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引入合适的函数进行优势木树高-胸径非线性拟合;运用冗余分析探究林分密度及土壤化学指标中影响立木生长的主导因子,绘制散点图分析主导因子与林分蓄积量的数量关系特征.[结果]1)基于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共划分了30个立地类型,其中海拔为600~700 m、阴坡、斜坡、厚有机质层和中腐殖质层的立地组合最优,各立地类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 为 0.758,P值均在 0.001 水平显著.2)系统聚类法将立地类型等级划分为 5 个等级时,Ⅰ~Ⅴ级的立地类型占比依次为 13.3%、43.3%、20%、20%、3.33%;3)Richards函数对 60 年生红松人工林优势木拟合效果最优,RSS、RMSE和R2 依次为 21.566、0.202 和 0.886,P值在 0.001 水平显著,其优势木树高与胸径间的关系为H=24.569(1-e-0.162D)5.199;4)株数密度对本研究区域的60 年生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最显著(解释比例达 54.3%,F=89.2,P=0.002),60 年生红松人工林的最大林分蓄积量约为 550 m3/hm2.[结论]总体来说,在海拔较低、坡向偏向阴坡、坡度较缓、有机质层及腐殖质层较厚的红松人工林区域的立地质量较高,株数密度对红松人工林生长性状影响最大,并遵循"最终收获量一定法则",建议适当施肥或调控林分密度进行科学经营.
红松、立地类型划分、立地质量评价、数量化理论Ⅰ、冗余分析、林分蓄积量
44
S791.247(森林树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600601-03
2024-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