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817/j.issn.1672-3104.2018.06.021
中国协商治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背离及其应对
现有中国协商治理研究的缺陷突出表现在:意识形态泛化,在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未能实现平衡,排他性"独立见解"创设冲动是意识形态性释放的基本渠道.这种局面的形成根源于本土化的缺失,未能科学理性地透析与解决本质意义上中国的现象与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是本土化下考察与推进协商治理的基本语境.外在触动(特别是其核心要义)与中国式的内在机理共同借助"党的领导"这一主导因素得以支撑起中国协商治理的基础架构,显示出"全面从严治党"与"协商治理"间的必然关联.促成协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要构建中国的协商治理理论,谋求协商治理实践中问题解决制度的民主化、法治化,"让全面从严治党成果惠及群众".这需要多元协商治理主体,特别是主导协商治理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普通民众周围的政治"中心人物"要担负起"权威性和正确性"的代表,引导"常识性的正义衡平感觉"的形成,以"确保结构上的或形式上的主导性和谐".推进立足"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协商治理实践,构建基于协商治理实践的理论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基本理路,同时促成了治理普适性与本土性的结合.
中国协商治理、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政治语境、协商治理实践
24
D616(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16ZZD016
2019-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