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3104.2008.01.026
论同经异译的语言学价值——以《无量清静平等觉经》等三部异译经为例
以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西晋竺法护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及刘宋宝云译<无量寿经>这三部异译经为例,首先对其中的讹、脱、衍、错进行了校勘.再结合中土文献考释了<汉语大词典>失收的"面类""端圆""愦(烧)"、<汉语大词典>义项不全的"适莫"、‘汉语大词典>所举例证偏晚的"贪餮"等六个语词.最后对具体的通假现象如"裁"通"才"、"造"通"曹"、"那"通"奈"、"匮"通"遗"、 "施"通"势"等五组通假作了论述,不仅勾勒了通假范围扩大的轮廓,而且归纳了利用这三部异译经可印证的十组通假.文章着重于从微观的角度来论述同经异译在校勘、语词训释及破解通假等三方面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指出利用同经异译进行语言研究时应结合其它材料,应考虑同经异译情况的复杂性,慎重地进行比较.
同经异译、校勘、语词训释、通假
14
H131(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金05JJD740012
2008-06-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