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2785.2006.06.005
胃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和诊治特点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和诊治特点.方法对1996年5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1例胃类癌患者进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包括D2+~D3淋巴结清扫术)9例,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2例;观察肿瘤的大体形态,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肿瘤位于胃窦部4例(36.36%),胃体5例(45.45%),胃底贲门部2例(18.18%);肿瘤直径<2cm 3例(27.27%),2~5cm 3例(27.27%),>5cm 5例(45.45%);结节型4例(36.36%),溃疡型1例(9.09%),溃疡浸润型6例(54.55%);浸润至深肌层2例(18.18%),浆膜层3例(27.27%),浆膜外6例(54.55%);区域淋巴结转移9例(81.82%);无手术并发症;4例于术后1~4年死于广泛转移及恶液质,6例健在,已生存2~7年,平均4.5年.结论胃类癌的发病与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胃泌素血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方式选择主要依据分型和病灶的大小及转移情况;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Ⅲ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常见,应重视淋巴结清扫;恶性程度和预后与组织学形态、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转移情况有关.
胃、类癌、生物学行为
28
R73(肿瘤学)
2006-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29-43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