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及耐药相关性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膜状态与浮游状态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体外培养基中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孵育处理,并分为浮游液对照培养组(A组)、放置生物膜培养后的培养液组(B组)和生物膜培养硅胶片粘附组(C组)。取浮游培养(培养液)、生物膜培养(培养液)以及生物膜培养(硅胶片粘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银染色、胞外糖染色并且扫描电镜鉴定。向3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抗菌药物,利用K-B方法观察细菌耐药性情况。结果 B组与A组药物耐药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菌株与A组比较,对美洛培南(50.00%vs 26.47%)、头孢吡肟(53.52%vs 25.00%)、头孢他啶(60.94% vs 20.59%)、头孢曲松(70.31% vs 61.76%)、左氧氟沙星(39.84%vs 2.94%)及哌拉西林(48.05%vs 8.82%)的耐药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C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 MBEC)值是A组和B组MIC值的100倍左右。结论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简便可行,通过银染法联合电镜可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生物膜会改变细菌的理化特性,提高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浮游状态、耐药性
R378.99+1(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2006A021;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基金2005XZ09
2015-0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