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早期道教的灾变劫难说对于我们的警示——为"5.12"大地震一周年祭而作

引用
本文前三部分考察早期道教的灾变劫难说,指出:<太平经>直承汉代的"天人感应"灾异思想,提出"相去远,应之近,天人一体",或许是对春秋时子产"天道远,人道迩"之言的回应,是道教关于天人关系占主流地位的纲领性观点.太平经教以其独特的承负说和当时流行的元气论,解释灾异现象,把灾变原因归诸天地万物入神鬼的承负,主张人应承顺天心而行.张陵一系正一道亦承续汉代方士的观念,以为鬼物能带给活人致灾之气,灾气连绵不断,故称"复连",其教法是为了断绝复连,消除灾害疾病危急.张鲁<想尔注>也深受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神学的影响,认为人行道可感动天,制止灾害的发生.其后出的<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以"合和"理论来阐释天灾问题,与<正一玄都律>、<女青鬼律>一样,认为人事失理可导致天灾.主张人应奉道守戒,消除灾病.早期上清、灵宝经教的灾变学说中构想出宇宙具有节律性的"阳九百六"之灾和"大劫"、"小劫"之运,已经意识到天地都有盛衰毁坏.尤其是大劫,天地毁灭,水火风灾烧除飘荡,人物无有遗余,一切荡尽,种种恐怖.但并不意味历史打住、末日审判.劫有无数,循环不已.阳九百六之灾发生在每一次大劫之终.本文认为,劫是为教作铺垫,主要表现为1,每逢劫难,天尊便会教化救世,出经度人;2.种民是修道而摆脱了生死轮回的特殊选民,升入四种民天,将安度劫难.这一劫难教说联结着道教"六天"、"三天"、"三十二天"、"二十八天"、"天尊出世教化"、"天书度人"、"种民度世"等一系列教义和信仰,涉及面甚广,体现了道教的宇宙观,奠定了道教的教义基础.文末亦即第四部分对早期道教的灾变劫难说作了现代解读,进一步指出,虽然其某些说法不尽可信,但对于我们却有重大的警示作用.

道教、灾变劫难说、天人感应、阳九百六、劫

B9(宗教)

2010-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12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宗教学研究

1006-1312

51-1069/B

2009,(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