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134/j.cnki.cn33-1337/c.2022.02.002
"冒充公检法"诈骗中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建构:社会符号学视角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非接触式犯罪,无论犯罪嫌疑人采用什么样的科技手段,主要的媒介是语言.社会符号学强调符号在社会行动和交际中的功能.犯罪嫌疑人调用相关话语资源与语言策略对身份进行选择与建构的动态过程,是符号在语境再构下的解释和再解释过程.在"冒充公检法"类诈骗中,犯罪嫌疑人运用语类模板中的话语资源编造虚假信息,构建虚拟语境,通过话语实践确立虚假身份,利用话语策略实现不同身份的多元转换.在话语交际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一方面限制受话人对话语资源的权力与控制,另一方面拓展对话空间加强与受话人之间的协商与互动,将目标身份通过语言符号经由对方建构,在确立自身的"机构代表身份"和受话人的"违法者身份"后,达到获取受话人信任、骗取钱财的交际目的.
"冒充公检法"诈骗、语类、身份、动态建构、社会符号学
D90-055(法的理论(法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ZDA062
2022-05-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