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1505.2015.03.014
西部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布局初论
一、引言
随着时代变迁,古“丝绸之路”上各个节点城镇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社会经济情况以及行政区划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由于受自然条件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重要枢纽城镇、古遗址等资源消逝,例如消逝的楼兰(现在只剩下楼兰遗址),改名的武威(原凉州)、张掖(原甘州)、酒泉(原肃州)、敦煌(原沙州)等,中国西北丝绸之路上90%的古遗址已经失去原貌,多处古遗址濒临灭绝①;二是,受资源禀赋或者政治因素变化影响,原有城镇的主导产业转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古丝绸贸易产品生产技术传承中断,恢复原来规模或者影响力困难;三是交通网线布置的完善,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原有的一些廊道被废弃.因此,在文化诉求日益增强的当代,在恢复丝绸之路影响力的战略要求下,迫切需要建立一条既担负着恢复与保护“古丝绸之路”文明使命,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新“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指标构建研究”;国家财政项目“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文化建设指标采集分析系统研发”CASTI-2013-03
2015-06-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