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85/j.issn.1008-942X.2012.03.231
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同化: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中的“观音”想象
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历史学家费诺洛萨和宾扬的著作,20世纪美国诗人庞德在创作生涯的初期便迷恋上了佛教中的观音.他在诗作中将观音形象与西方的圣母玛利亚形象合一,旨在融合西方与东方的宗教圣像,并尝试将孔子形象与她们并列.庞德并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将观音基督化,而是在诗作中突显了观音的宗教特征.这些宗教特征中最重要的元素是观音的净水瓶、莲花、杨柳枝和月亮,庞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撰写的《比萨诗章》中着力书写了这些象征元素,而他此前的创作手稿对这些元素的表现更为清晰.这些尚未全部出版的手稿塑造了观音的传统形象,展现了上天的慈悲为怀和自然的治愈能力,它既是多元文化的,又是真挚个人的.深入细察庞德的意大利文和英文手稿中的观音形象,《比萨诗章》中观音的意蕴便昭然若揭.
庞德、《比萨诗章》、观音、中西同化
42
X43;S57
2012-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4页
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