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风尚:婴戏纹
在陶瓷传统装饰图案中,常见以比喻、谐音等手法,组成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的历史可上溯到商周,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大量吉祥纹样出现在瓷器之上,如"连年有余""五谷丰登""竹报平安"等图案都借助此手法来"讨彩头".这些吉祥纹样的依据和来源主要是佛教、道教、历史故事和民俗活动,其中民俗活动成为最主要的题材来源.无论人物、动物、器物、植物如何组合,其所代表的意义不外乎吉祥如意、祛灾避邪、多子多寿、升官发财.婴戏纹作为传统吉祥纹饰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从两子、五子到十六子甚至"百子迎福""百子嬉春",反映了古代传统封建思想中传宗接代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婴戏图案,出现在瓷器、刺绣、银器、漆器等不同的工艺品装饰之中.到了明清之际,由于青花的大量烧造和彩瓷品种如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的丰富,手绘纹饰成为了瓷器最为主要的装饰手段,婴戏纹作为一种重要的吉祥纹饰,在此时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
婴戏纹
I24(小说)
2012-03-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