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1-0290.2020.04.003
游离骨移植在小鼠颅骨缺损中的成活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游离骨移植在颅骨缺损中的成活机制。方法:通过将4周龄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头颅骨移植到4周龄裸鼠颅骨缺损来模拟重建骨移植,实验分观察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4~24周后进行大体观察,骨组织面积测量(BTA%)和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结果:大体观察显示,观察组小鼠颅骨左侧缺损术后4~24周逐渐出现成骨,与周围骨组织紧密连接且具有相同的厚度。单纯颅骨缺损区域没有新骨形成,仅被纤维组织覆盖,表明缺损未被修复。组织学提示,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颅骨骨移植部位骨组织面积百分比BTA(%)值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为(6.33±0.73) %、(3.40±0.68)%、(1.98±0.21) %、(0.81±0.08)%、(0.68±0.06)%,各观察时间点的数据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游离骨移植在颅骨缺损的成活机制主要是骨的爬行替代和骨再生。
骨移植、绿色荧光蛋白、骨再生、爬行替代
26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6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