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7.11.00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HIV经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流行特征
目的 了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州)经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非商业性行为)感染HIV者的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报告的现住址为黔东南州、自述传播途径为非婚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非婚性伴数、感染途径、检测来源、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排除有既往同性性伴、注射吸毒史病例,及非婚异性传播HIV/AIDS中未按是否是商业性性传播分类的病例,共收集HIV/AIDS 919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特征研究对象非商业性行为传播HIV情况差异.此外,于2017年3—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黔东南州凯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0例经非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的HIV/AIDS进行面对面访谈.访谈内容包括主要交友方式和场所、主要发生性行为场所、分别对商业性行为和非商业性行为的态度等.结果919例HIV/AIDS中,男性为645例(70.2%),经非商业性行为传播者为506例(55.06%).女性经非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的比例为84.7%(232例),高于男性[42.5%(274例)](χ2=138.35,P<0.001);汉族经非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的比例为61.5%(275例),高于其他民族[52.7%(353例)](χ2=6.32,P=0.012);非婚性伴人数为0~5名者经非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的比例为58.8%(498例),高于非婚性伴人数>5名者[11.1%(8例)](χ2=61.10,P<0.001);居住流动者经非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的比例为72.9% (94例),高于居住固定者[52.2%(412例)](χ2=19.34,P=0.001).10例访谈对象的年龄为22~69岁,其中22~34岁受访者以社交网络App寻找非婚性伴的方式为主(4/10),35~69岁受访者以朋友聚会、同学聚会、工作的方式寻找非婚性伴为主(6/10).结论 黔东南州经非商业性行为传播的比例较高;女性、未婚、居住流动性为流动、非婚性伴数≤5个的HIV/AIDS经非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的比例较高.
HIV、性传播疾病、病毒性、异性恋、横断面研究、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
51
R18;G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08、71573239、71473234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71373008,71573239,71473234
2017-12-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9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