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2434-20200407-00192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心脏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评价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ENTRAL)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2日,采用主题词+自由词的方法,搜集关于RIPC应用于心脏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23项,患者5 045例,按照缺血预处理方式分为RIPC组(2 524例)和对照组(2 521例)。实验组采用麻醉诱导后远程缺血预处理,上、下肢均可;对照组采用相同部位假缺血处理,比较两组指标差异。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和肌钙蛋白I值,次要结局指标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总时间。二分类结局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
RR)及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连续性数值变量采用均数差(
MD)或标准化均数差(
SMD)的95%
CI表示。因文献术后72 h肌钙蛋白I曲线下面积的研究间存在不可接受的异质性,放弃meta分析,仅作定性分析。
结果:两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RR=0.92,95%
CI:0.79~1.07,
P=0.27)、急性肾损伤(AKI)(
RR=1.01,95%
CI:0.90~1.14,
P=0.83)、术后新发房颤(
RR=0.98,95%
CI:0.83~1.15,
P=0.77)、卒中(
RR=0.96,95%
CI:0.61~1.50,
P=0.84)及病死率(
RR=1.27,95%
CI:0.84~1.91,
P=0.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未发现RIPC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临床结局证据,其心肌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缺血预处理、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系统评价、meta分析
37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29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