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1-4497.2011.08.0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阿司匹林抵抗
目的 通过检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指标,动态观察术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情况,探索术后AR的危险因素。方法 冠心病患者290例,首次行OPCAB患者145例(手术组),接受内科药物治疗患者145例(非手术组)。手术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4、10天及6个月,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DH-TXB2。非手术组患者于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4、10天检测上述指标。同时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天的AR发生46例(32%)(抵抗组),其余为非抵抗组。用药后第4天和第10天AR患者下降至19例(13%)和5例(3%)。半年随访中未发现有AR患者存在。非手术组患者,服药后第1天,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至20%以下,平均(8.8±6.8)%,未见AR现象出现。手术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术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PCAB患者中,体重大于75 kg(OR =0.38,95%CI:0.18~0.79)和术后引流量超过500 ml(OR=3.12,95%CI:1.29~7.53)为术后出现AR的危险因素。结论 OPCAB术后早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受到不同程度抑制,部分患者出现AR现象,予以更为积极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阿司匹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血小板聚集、血栓烷B2
27
R654.2(外科学各论)
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OJCZDLC19200;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11KG134
2011-11-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7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