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1-4497.2001.01.035
经右胸外侧小切口矫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90例
1997年3月至1999年7月,我们选择性应用右胸外侧小切口行小儿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9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全组90例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9个月~18岁,73例小于7岁,占81.4%。体重8~56 kg,平均(19.00±0.95) kg。术前均经查体、心脏X线摄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心胸比率0.46~0.71。全组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62例,其中干下型2例,合并左上腔静脉(LSVC)、右室双腔心(DCRV)各1例;法洛四联症(TOF)5例,其中合并LSVC 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右室双出口(DORV)及Ebstein畸形各1例。
手术方法 全组病儿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右侧肢体抬高60°~80°,腋下弧形切口,前至腋前线与第6肋骨交点,后至腋中线与第3肋骨交点,于第5或4肋骨上缘切开骨膜进入胸腔,膈神经前2 cm纵行切开心包并悬吊。肝素化后,建立CPB,上腔静脉为直角插管,阻断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灌注4℃高钾停跳液,冰屑保护心肌。ASD直接缝合12例,涤纶布补片9例;VSD直接缝合40例,涤纶布补片22例,其中肺动脉瓣下型VSD 2例均经肺动脉横切口修补。矫治TOF时,经右室切口,采用涤纶布补片修补VSD,自体心包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RVOT),其中3例跨环补片。DCRV、DORV也经RVOT切口处理,经右房切口矫治Ebstein畸形。合并LSVC者,术中游离阻断,阻断时间如长于30 min,需间断开放。合并PDA者,循环阻断后,经肺动脉纵切口直视下闭合。全组CPB 31~119 min,主动脉阻断10~114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4~20 h。胸腔、心包引流量80~730 ml,平均(225.00±28.48) ml。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肺不张4例,胸壁小血肿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随访2~25个月,1例Ebstein病儿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律失常,余均恢复良好,无残余分流或残余梗阻。
讨论 我们通过右外侧剖胸小切口手术,成功矫治了90例先天性心脏畸形病儿。我们认为,此切口主要有以下优点:(1)切口隐蔽,且远离乳腺组织,不影病儿发育。(2)切口沿肋骨上缘切开骨膜进胸,不切断肋间肌肉组织,出血少。本组术后胸腔及心包引流量平均(225.00±28.48) ml,明显少于同期90例正中切口手术病儿(316.00±33.77) ml,P<0.05。(3)创伤小。因腋下肌肉组织少,术中仅切断部分前锯肌,不破坏胸廓的连续性,避免了正中切口导致术后鸡胸、胸骨裂开等并发症的可能。
由于升主动脉位置较高,显露稍差,所以主动脉插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我们体会,应注意:(1)正确选择切口。一般经第4肋间进胸,但遇有年龄大于15岁者、肋骨走行下垂者应采用第3肋间手术径路。(2)牵开右心耳。右侧剖胸切口,右心耳遮盖升主动脉,用一丝线向右下方牵拉右心耳,则主动脉能得到满意显露,为主动脉顺利插管创造条件。(3)血管钳引导动脉插管。因胸腔较深,手持动脉插管操作不便,血管钳引导动脉插管,则术野清晰,插管准确。
小儿与成人相比,具有胸壁薄、胸腔相对较小、肋骨弹性好的特点,所以侧切口也能有良好术野显露,能较安全地完成一些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矫治手术。即使较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如TOF根治术,也可经此切口矫治,但术者应有熟练的胸骨正中切口矫治手术的基础。因为心脏复跳后,RVOT隐蔽,一旦漏血,止血非常困难。另外,阻断循环后,心肌变软,将心脏轻轻向右后旋转,即可得到良好显露,所以,心内畸形合并PDA、LSVC等也不是侧切口绝对禁忌证。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干下型VSD因显露差、修补困难不宜采用侧切口。当然,如心脏畸形比TOF更复杂、胸膜肥厚严重粘连或术前诊断不明确者,仍应采用正中切口〔2〕。
经右胸、小切口、矫治手术、升主动脉、正中切口、动脉插管、先天性心脏畸形、肋骨上缘、胸腔、术后、补片、右心耳、肺动脉、涤纶布、侧切口、直接缝合、心包、上腔静脉、切开骨膜、肌肉组织
17
R654(外科学各论)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