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760/j.issn:0254-1424.2007.09.005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的检测及其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引用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的检测方法,并研究其在脑梗死患者痛觉功能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100例健康志愿者和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其中将健康志愿者按臂长分为3组:A组臂长56.0~65.0 cm(34例),B组臂长65.5~74.0 cm(35例),C组臂长74.5~83.0 cm(31例).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于两个刺激强度水平(49.5℃和54.5℃)对上述对象鱼际肌、手背及前臂掌侧面进行刺激.受试者经热痛刺激3~5 s后对刺激强度进行评级.记录位点为Cz和Pz.探讨刺激强度与疼痛分级间的关系以及脑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检测偏侧痛觉异常脑梗死患者的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体感诱发电位.结果 采用49.5℃和54.5℃2个强度水平刺激健康志愿者上述部位时,其疼痛分级结果如下,鱼际肌皮肤分别为(3.2±0.3)级和(4.4±0.5)级;手背皮肤为(5.0±0.7)级和(6.3±0.8)级;前臂掌侧面皮肤为(5.3±0.6)级和(7.2±0.5)级.在进行热痛刺激时,能记录到三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Pz/P1000,其中手背部位主要记录到Cz/N550、Cz/P750,大鱼际肌部位主要记录到Pz/P1000,前臂掌侧主要记录到Cz/N550、Cz/P750、Pz/P1000.脑梗死组患侧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消失或波形不清晰,但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体感诱发电位均正常.结论 正常受试者均能引出稳定、可靠的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该检查有助于客观评估脑梗死患者痛觉功能缺失情况.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脑梗死

29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07-1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97-600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0254-1424

42-1666/R

29

2007,29(9)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