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1674-1358.2024.03.004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分析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定量风险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入海安市人民医院择期行PLIF患者共1 3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SSI组(44例)和无SSI组(1 289例);收集SSI组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预测效能。结果:入组研究患者中SSI的发生率为3.3%(44/1 333);共分离病原菌38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6株、大肠埃希菌13株、铜绿假单胞菌7株以及其他2株。与无SSI组相比,SSI组患者年龄增大,尿路感染和多节段手术(≥ 2个节段)增多,皮下脂肪厚度、腰多裂肌(LMM)脂肪浸润、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和引流管数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多节段手术(≥ 2个节段)、皮下脂肪厚度(≥ 14.0 mm)、LMM脂肪浸润(≥ 22.5%)、手术时间(≥ 190.0 min)和引流时间(≥ 2 d)均为SSI的风险因素(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多节段手术(≥ 2个节段)、皮下脂肪厚度(≥ 14.0 mm)、LMM脂肪浸润(≥ 22.5%)、手术时间(≥ 190 min)和引流时间(≥ 2 d)均为SSI的危险因素(P均< 0.05)。ROC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SSI的AUC值显著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0.845 vs. 0.769:Z = 6.325、P < 0.001)。结论:PLIF有一定的SSI发生风险,体重分布指标如皮下脂肪厚度和LMM脂肪浸润有可能是影响SSI发生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通过构建定量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早期识别SSI高危人群,并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部位感染、列线图、腰多裂肌、危险因素
18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资助项目No. WSW-277
2024-08-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