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8.01.005
新生儿侵袭性感染B族链球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
目的 通过分析侵袭性感染新生儿的B族链球菌(GBS)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型,为新生儿GBS感染的防治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广东省4家医院GBS侵袭性感染< 90 d新生儿病例.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GBS分离株进行鉴定和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应用PCR方法进行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确诊新生儿GBS侵袭性感染93例,其中34例(36.6%)早发型,59例(63.4%)晚发型.93株GBS分离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GBS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均100%敏感;对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8.6%、2.2%和1.1%.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60.2%、78.5%和93.5%;耐药表型以固有表型(cMLSB)为主,占53.9%,其次为L表型(26.3%)、诱导表型(iMLSB)(15.8%)和M表型(3.9%).56株红霉素耐药菌株ermB基因的携带率为85.7%,2株(3.6%)耐药菌株同时携带ermB和mefA基因,均未检出ermA.87株四环素耐药菌株中,四环素耐药基因tetO和tetM携带率分别为74.7%和46%,其中25株同时携带tetO和tetM,均未检出tetL和tetK基因.结论 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仍是治疗新生儿侵袭性GBS感染及高危新生儿预防GBS感染的首选药物.广东地区GBS红霉素耐药机制以ermB基因介导的核糖体靶位改变为主,四环素耐药机制以tetO和tetM基因为主.
新生儿、B族链球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
12
R378;R563.1;S852.61
广东省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1-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