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7.03.013
P物质在表皮干细胞向毛囊迁移分化中的作用
目的 了解P物质(sP)在表皮干细胞(ESC)向毛囊迁移分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ESC以角蛋白19(K19)及β1整合素免疫染色法确认其为所需的ESC.采用5-溴-2-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标记ESC,将SP加入已标记的ESC培养液中,根据所加SP的浓度分为10-5 mol/L SP组、10-6 mol/L SP组、10-7 mol/L SP组.并将加入SP的各组ESC悬液0.3 ml注射到裸鼠背部真皮内,于首次注射后4、7、10、14 d分别再注射1次,剂量、部位同前.对照组除不使用SP外,其余处理相同.各组于首次注射后28 d在无菌条件下取注射区皮肤及远离注射区的正常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裸鼠皮肤组织学特点,行皮肤毛囊计数.结果 注射后,10-5 mol/L SP组可见散在的毛囊,部分毛囊发育不全.10-6 mol/L SP组、10-7 mol/L SP组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中,可见大量的组织结构清晰的毛囊,部分毛囊的毛根部位可见棕黄色BrdU阳性颗粒,多数毛囊的外毛根鞘部位可见棕黄色β连环蛋白阳性颗粒以及极少量发育不全的毛囊,毛囊计数[(1.9±1.2)、(1.3±O.8)个]均少于对照组[(10.5±1.2)个,P<0.01].对照组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的毛囊发育不全,表皮层中可见棕黄色:BrdU阳性颗粒和β连环蛋白阳性颗粒.结论 SP可诱导基底层的ESC向毛囊迁移,其诱导效应与SP浓度有关,并促使ESC内β连环蛋白的表达增高,诱导其向毛囊分化.
P物质、干细胞、毛囊、细胞分化
23
R6(外科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5CB522603
2008-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