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3.10.02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神经外科急症,约占所有脑血管意外的5%,年发生率在9/10万人左右,且好发于壮年(平均年龄为55岁),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传统观点认为aSAH后3~14 d出现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导致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因素,然而大量事实证明减少CVS发生率并没有明显改善患者预后”2-4”.2004年,Kusaka等”5”首先提出”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aSAH后72 h内由多因素造成整个脑组织的直接损伤,以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缺血为特点.最近研究表明aSAH后EBI可能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3,6”,以下本文将对其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早期脑损伤、病理生理
12
R743.35(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13-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73-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