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1.12.010
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因素分析及丹参酮ⅡA的实验性干预作用
目的 分析AD与其部分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AD合并慢性脑缺血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1975年至2009年收治的849例痴呆患者(确诊AD 549例,非AD 300例)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AD与血管性因素的相关性.Tg+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TanⅡA低剂量组、模型+TanⅡA中剂量组、模型+TanⅡA高剂量组)或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TanⅡA 10 mg/(kg.d)组],分别建立AD合并慢性脑缺血小鼠模型并给予TanⅡA干预.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RT-PCR检测脑组织Aβ前体蛋白(APP)、VEGF、VEGFR-1 mRNA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APP、Aβ、VEGF、VEGFR-1蛋白表达.另在细胞水平观察TanⅡ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成管的影响及VEGFR-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AD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等血管性危险因素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非血管性因素肺炎则无相关关系.与模型组比较,模型+TanⅡA中剂量组、模型+Tan ⅡA高剂量组的寻台时间及游泳距离明显缩短,避暗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减少,血浆VEGF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Tan ⅡA 10 mg/(kg.d)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约24d,APP、VEGF mRNA表达明显下调,VEGFR-1 mRNA表达明显上调,APP、Aβ、VEGF蛋白表达明显下调,VEGFR-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TanⅡ A 5μg/mL组HUVEC细胞毛细管形态完整且密度升高,VEGFR-1 mRNA和蛋白表达较低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发病与其血管性因素密切相关.TanⅡA可能通过上调VEGFR-1表达促进毛细管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改善模型小鼠痴呆症状,提示干预血管性因素可能防治AD.
阿尔茨海默病、血管因素、丹参酮Ⅱ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l
10
R749.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12-03-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27-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