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0.07.016
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不同时间窗动、静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目的 关注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探讨起病3~6 h动脉溶栓与3 h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并比较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6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其中38例起病3 h内的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静脉溶栓),28例起病3~6 h的患者予动脉溶栓治疗(经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rt-PA,总量为0.6 mg/k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 h、24 h、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进行比较,并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 d、90 d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NIHSS评分与BI评分在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 对于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3 h内予静脉溶栓具有与3~6 h动脉溶栓相当的疗效,且未增加出血、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单位,针对3~6 h起病的合并大动脉病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可能是理想的治疗策略.
颈内动脉系统、脑缺血、动脉溶栓、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09
R743.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83074
2010-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1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