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1-2346.2009.010.013
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处理松果体区肿瘤的解剖与临床
目的 通过对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的解剖和临床研究,为处理松果体区病变提供切实可行的外科策略.方法 取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在6~25倍显微镜下模拟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测量入路中相关重要结构间的距离,并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与幕下小脑上入路处理的15例松果体区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可以人字缝作为人路的标志点,并以人字缝与鼻根部连线的方向作为入路的方向.在标本和T2RMRI上,人字缝至松果体中心部的距离平均分别是71.40 mm和70.14 mm.15例松果体区肿瘤中,11例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其中4例全切,重残1例,死亡2例;4例采用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者均做到了肿瘤的全切,重残1例,无死亡.结论 松果体区肿瘤手术人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侵及的范围,尤其要注意其与脑室系统、中线、胼胝体及Galen静脉的关系,而术前T2RMRI和MRV或DSA可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松果体区肿瘤、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显微外科、解剖学
25
2009-12-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89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