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1-2346.2009.02.013
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发病机制.方法 将大鼠右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与颈外静脉的远心端端端吻合并结扎对侧横窦导致颅内静脉高压,随访12周,监测静脉窦压力、脑血流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基底节、皮层、蛛网膜和硬膜的分布.结果 术后出现皮层血流的显著性下降,右侧枕叶最明显并持续至实验结束.基底节区VEGF表达在术后1周即达高峰,在2周后转为阴性或弱阳性,枕叶皮层和蛛网膜血管呈持续阳性表达.枕部矢状窦及周围硬膜在术后早期呈弱阳性,在4周至12周呈持续阳性表达.术后12周硬膜微血管明显增加,管腔扩张.结论 DAVF形成的关键在于静脉窦压力升高,脑慢性低灌注是从静脉窦高压到硬膜血管增生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硬脑膜动静脉瘘、模型、大鼠
25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524
2009-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