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3694-20221125-00876
延髓不同部位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延髓不同部位梗死灶的临床、影像学、病因学以及预后之间的区别。方法:连续纳入自2017年7月至2022年7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住院的延髓梗死的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56例延髓梗死患者。外侧延髓梗死∶内侧延髓梗死=1.4∶1。外侧延髓梗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84.7%,127/150),内侧延髓梗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83.0%,88/106)。外侧延髓梗死主要分布于延髓中段(42.7%,64/150),内侧延髓梗死主要分布于延髓上段(60.4%,64/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53,
P<0.001)。发病机制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在外侧和内侧延髓梗死分别占57.3%(86/150)和56.6%(60/106)。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更多出现在内侧延髓梗死中(25.5%,27/106),外侧延髓梗死较少(7.3%,1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6.17,
P<0.001)。出院时预后不良的患者在外侧延髓梗死和内侧延髓梗死中分别占24.0%(36/150)和45.3%(48/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76,
P<0.001);90 d随访时预后不良的患者分别为12.7%(19/150)和33.0%(35/106),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
2=15.48,
P<0.001)。住院期间共有10例(4.0%,10/256)患者发生呼吸衰竭,外侧延髓梗死7例(4.7%,7/150);内侧延髓梗死3例(2.8%,3/106),3例中均为双侧内侧延髓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OR=3.38,95%
CI 1.25~9.10,
P=0.016)、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相较于小动脉闭塞)(
OR=3.08,95%
CI 1.13~8.37,
P=0.028)是内侧延髓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
OR=1.01,95%
CI 1.01~1.17,
P=0.026)、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OR=20.19,95%
CI 2.63~155.06,
P=0.004)是外侧延髓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外侧延髓梗死和内侧延髓梗死在病因上具有相似性,在临床表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上均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对延髓梗死进行进一步内外侧分型及进一步分类对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外侧延髓梗死、内侧延髓梗死、预后、发病机制
56
天津市卫生健康科技项目TJWJ2021QN061,ZC20134;Tianjin Health Commis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TJWJ2021QN061, ZC20134
2024-0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886-894